倪萍倩(1915-2001)原名倪安生,弹词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其父倪晋甫早年弹唱《倭袍》,后因书被禁转业开了灯笼店,算是小康之家。因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评弹,经常随父亲出入书场。在众多评弹书目中迷上了«珍珠塔»,1933年托人拜了当时的大响档钟笑侬为师,学说«珍珠塔» 。钟便给他起了个艺名---倪萍倩,就此沿用一生。与其一同拜师钟笑侬的还有蒋月泉,不过蒋三个月后转投张云亭改说《玉蜻蜓》。1935年出师后先与当时的“塔王”魏钰卿老先生合作了六个码头,受益终身。1936年初和薛筱卿的高足庞学卿拼档合说«珍珠塔»。时年倪21岁 庞19岁。倪萍倩在唱腔上除了继承了老师钟笑侬的唱法以外还借鉴了沈俭安的一些技巧,颇得沈的赞赏,曾亲口对倪萍倩说“以后人家要问起 你也可以说是我沈俭安的徒弟 ”倪庞档初出茅庐就脱颖而出,渐渐在书坛立牢脚头 唱出名气人送外号‘小沈薛’。倪庞二人合作十余年后在49年拆档。1951年 ,在苏州宫巷光裕公所成立了苏州新评弹实验工作团,苏州评弹艺人们告别单干纷纷入团,倪萍倩也在其中。入团后先与宋曼君一起合作,根据越剧剧本改编了长篇弹词«孔雀东南飞»。1952年倪和林慧娟搭档在上海汇泉书场演出此书。倪萍倩在后来总结到:长篇弹词的情节,要有悲有欢,有离有合才能吸引听众,悲而无欢,离而不不合 不符合中国人的善良性格和心理,尤其是悲剧不易改编成长篇。倪萍倩当时改编的二类书还有«琵琶记»,«宝莲灯»等。通过对二类书的改编,写作功底提升很大。倪与长篇《十五贯》颇有渊源
1906年光裕社会长王绶卿演唱《倭袍》,被当时苏州警察厅长申振纲下令禁演,倪晋甫被迫转业开店。王绶卿编长篇《十五贯》演唱,此弹词《十五贯》之由来。王绶卿曾将《十五贯》脚本传给钟笑侬,而钟很少演出此书。一九五五年,严雪亭托蒋开华来苏,向钟笑侬要《十五贯》一书,钟乃赴沪,住在严家,边改边排,协助严雪亭演出《十五贯》。
1956年 响应国家号召,各个剧种都编演《十五贯》,上海团亦在其中,而此改编项任务就落在倪萍倩的身上。倪虽然没有说过此书 但同出一门 也算有缘。他在苏州团的时候就改编过中篇《十五贯》,所以马上拿出底稿再参考了当时的昆曲《十五贯》,再作加工 创作了四回中篇评弹《十五贯》,由刘天韵,杨德麟,周云瑞,陈希安,徐雪花,张鉴庭,张鉴国,王月仙登台演出,场场爆满。中篇《十五贯》成为了上海评弹团经典的中篇之一,广为流传。
1957年上半年,倪萍倩离开上海团回到苏州。与二女儿怀瑜拼档演出《珍珠塔》《王十朋》《四进士》
1958起倪因在解放前去南京给蒋演出过,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和改造,一直到1978年这20年间几乎与家人断绝联系,以至于最后一个出生的老六小女儿(57年生),长大后看见倪都叫不出一声父亲。
1980年倪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被吸收进了新成立的苏州评弹研究室当主任(苏州评弹博物馆前身)从事传统书目的整理和评弹历史名人的编辑工作。整理《珍珠塔》的文字脚本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
1985年,经女婿董尧坤斡旋,倪萍倩,庞学卿时隔40年重新拼档、在苏州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22回《珍珠塔之毕家书》,录音编辑华觉平。后来倪庞两人又单独录制了《赠塔》和《捉假方卿》两回,两人留下的音像资料就是这24回录音。这次录音对倪萍倩意义非凡。这是他阔别评弹舞台27年后第一次说《珍珠塔》4个月的时间和大女儿录了62回《珍珠塔》。不仅填补了《前珍珠塔》在音响资料中的空白 也创下了《珍珠塔》所有音响资料中回目数最长的记录。这是倪老为《珍珠塔》做的最后一项工作。
倪萍倩于2001年6月11日逝世,享年86岁。有传人倪怀瑜、董尧坤,再传弟子刘家瑜、高思静、刘苑红、周玉倩等。
2020年至2024年间,倪萍倩的曾外孙家瑜和思静带着评弹艺术四次走上央视(和朱迅、朱丹、刘涛、任鲁豫),一百年的光阴眨眼而过,也许这就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